“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脱贫标准上,要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现象。
【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脱贫户马培清家通过参加黄精中药材产业发展和土地入股分红、管护药材基地等方式,实现了稳定脱贫;江西省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运用“菜单式”扶贫和扶强带贫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扶贫收获的背后,是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课题,习近平指出:“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对切实改进作风问题,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提出“三个要”: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要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的体制机制,做好脱贫攻坚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能力。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把基层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青岛大学干部培训中心通过专家授课,理论学习和课堂讨论,比较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借鉴胶东地区农村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干部作风,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干部的使命感和工作能力。